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媒介素養調查與提升路徑研究 ——基于總臺鄉村振興觀察點的實證研究 |
|||||
|
|||||
一、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,為“三農”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順勢而為,積極創新,在全國多地具有代表性的村莊設立鄉村振興觀察點。鄉村振興觀察點既是日常節目生產基地,也是農業中心聯絡地方的重要紐帶和橋梁。在鄉村振興觀察點的眾多工作職能中,調查研究不僅是觀察點的核心工作內容,也是做好其他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。 同時,隨著互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進步,各類新興傳播手段層出不窮,人類社會正加速步入信息洪流時代。特別是在“三農”領域,越來越多的涉農政策以及農產品相關生產、加工、物流、銷售等信息通過移動媒介進行傳播,這也給農村居民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和挑戰。 在總臺鄉村振興觀察點開展農民媒介素養調查研究,既能研究分析當代農村居民媒介素養現狀,扎實做好鄉村振興觀察點的工作,還可以利用研究結果優化節目內容設計,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活動,幫助農民及時了解和掌握先進的技術和要素,促進農民生產意識和觀念的提高,為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,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現實意義。 二、文獻研究 2021年,我國鄉村常住人口大約49835萬人,農村居民是對農廣電媒體重要的用戶群體。當今農民的媒介接觸習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變化。如果依舊按照“數十年如一日”的話語體系、傳播方式與農村居民溝通,那無異于在黑夜里給自己的心上人暗送秋波。通過前期文獻分析發現,近幾年國內針對農村居民媒介素養、接觸習慣的研究不多,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幾例研究成果: 孫夏卿(2020)的研究結果顯示:農民最常用的是手機,其次是電視;大部分的農民(89.7%)使用手機作為了解外部世界的媒介,在手機的使用頻率上,65.5%的農民每天都用;農民最關注媒體上的軍事、國家新聞和時事政治熱點問題及身邊民事。① 藍麗娟、林小彬、黃婕(2021)的研究結果顯示:在信息獲取渠道方面,44%的被調查者主要通過手機獲取信息;在業余時間里,79%的被調查者通過看手機度過;在媒介接觸動機方面,29%的被調查者的媒介接觸動機為與人交流、了解信息,20%的被調查者媒介接觸動機為娛樂,19%的被調查者媒介接觸動機為打發時間,僅3%的被調查者接觸媒介的動機為學習。② 鄭富銳、吳楚恩(2021)的研究結果顯示:多數農民習慣于把時間花費在休閑娛樂內容上,他們大多沒有自學農業相關知識或發布農產品銷售信息的意識。③ 劉思雯(2020)的研究結果顯示:農村媒介擁有情況,電視達到100%全覆蓋,其次是手機97%、電腦7%;感興趣的媒體內容最高的三項分別為“天氣預報”、“戲曲節目”和“軍事、國家新聞”,分別為59%,58%和45%。④ 李花(2020)的研究結果顯示:村民接觸和使用媒介通常在晚上七點到十一點,白天忙農活,晚上是休息和娛樂時間;接觸時長最長的媒介是手機,其次是電視;村民通過媒介獲取的主要信息依次是生活服務類、國內外新聞、休閑娛樂信息。⑤ 以上都是近兩年最新的研究成果,分別來自甘肅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吉林、貴州等地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 三、研究問題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,農村居民媒介素養的作用不容忽視。通過媒介讓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豐富起來,這是大眾傳播媒介的核心作用,也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。媒介素養包括媒介使用、媒介認知、媒介評價三個維度。因此,本次調研希望著重解答以下三個問題: 問題一:農村居民媒介接觸與使用媒介情況如何? 問題二:農村居民認知媒介情況如何? 問題三:農村居民理解媒介和評價信息的情況如何? 四、研究方法 本調研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,以新時代的農民媒介素養為研究對象,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,通過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法,以青海互助、浙江淳安、四川簡陽、福建屏南鄉村振興觀察點所在村落的400位農村居民為研究對象,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。目的是了解農村居民媒介素養現狀,并對農村居民媒介素養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行研究。 1.調查地區的選擇 本次調查于2022年9月4日至9月27日在青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等四地展開,調查樣本包含了四地鄉村振興觀察點所在的四個行政村,分別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、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橋西村、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四坪村和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連山村。 2.調查問卷的發放 本次調查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和面對面訪談法,觀察點蹲點創作隊成員入村入戶實地調研。對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、具有閱讀能力的居民采用了問卷調查法;對于年齡偏大、文化水平偏低的居民采用了面對面訪談,由駐村隊員幫助完成答卷的方法。 本次調研共計發放調查問卷(包含面對面訪談次數)400份,收回有效問卷367份。 3.調查的不足與局限 首先,中國地大物博,百里不同風,千里不同俗。農村居民的媒介素養調研應該涵蓋更多的地域、范圍、形態和人群,四地調研結果的代表性和推廣性存在明顯不足,但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,原計劃在寧夏、河北等地同步推進的調查活動未能順利實施。另一方面,受農村居民自身文化水平以及媒介接觸機會的限制,本次研究中的一部分農村居民至今還沒有主動接觸過移動媒體,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居民占了一定比例,媒介接觸通路單一,對研究結果的推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。 五、研究結果 1.農村居民媒介接觸與媒介使用情況如何? 媒介的接觸和使用主要從普及情況和使用頻率兩個方面進行研究,包括了報紙(雜志)、廣播、電視、電腦、手機五種媒介,研究結果如下: 第一,農村的媒介普及情況。電視在所有地區的普及率達到了100%,手機的平均普及率是95.7%,其次是廣播12.1%、報紙(雜志)7.2%、電腦4.3%。由此可知,電視依舊是農村最主要的媒介,其次是手機,報紙(雜志)和電腦在農村影響力依次減弱。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,東部地區(浙江和福建)無論哪種媒介的普及比例都要高于西部地區(青海和四川),這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 第二,農村居民的媒介使用頻率。在“常用媒體”中電視位居榜首,高達97.2%的居民認為電視是常用媒體,其次是手機,達到93%。看報紙(雜志)和聽廣播的使用頻率最低,92%以上的居民表示一年接觸不了兩次。進一步分析得知,報紙(雜志)接觸程度低是因為個人沒有訂閱的習慣,廣播接觸程度低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收音設備。此外,在比較幾個地區的研究后我們發現,東部地區(浙江和福建)的居民更喜歡使用手機作為獲知信息的首選媒介,而西部地區(青海和四川)的居民則更喜歡使用電視作為獲知信息的首選媒介。 2.農村居民認知媒介情況如何? 認知媒介情況主要分為接觸動機和內容選擇傾向兩個方面。在接觸動機方面,想要“了解時事新聞”的村民最多,占65.2%,其次“娛樂消遣”占42.7%,“了解知識(農業生產)”僅占6.4%;在內容選擇傾向方面,“電視劇”“天氣預報”和“歌舞”分別占比為42.7%、44%和22.1%。 對以上結果進一步分析后,我們可以得知:農村居民勞作強度較大,普遍比較辛苦,教育水平也有限,一天的勞作之后希望看到既容易看懂又有趣味,具有放松身心、緩解現實壓力作用的節目,較為喜歡的節目類型是新聞資訊和娛樂節目。另外,農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,通過媒體主動獲取知識、主動學習意愿不強,對科技教育、文化信息類節目興趣不強。 3.農村居民理解媒介和評價信息的情況如何? 在農村居民理解媒介和評價信息方面,主要從村民文化水平、信息辨別能力和信息轉化能力這三部分進行分析。 首先,由調查可知,農村居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。“不識字”、“小學”、“初中”的比例分別是12.3%、26.8%、51%,而達到“高中及以上”的只有7%。 其次,信息辨別能力。82.1%的農村居民認為電視里的信息可信度高,66.1%的農村居民認為報紙白紙黑字可追究,可信度也較高;但是83.6%的農村居民認為手機里的信息不太敢相信,騙人的消息比較多。 最后,信息轉化能力。42.5%村民認為“電視對我的生活影響很大”,45.7%的村民認為“手機對我的影響很大”,但在價值觀、消費觀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較低。 總結這一部分的研究結果,我們發現年齡較大、文化水平不高、收入水平不高、區域發展滯后地區的農村居民群體更依賴于從電視媒體中獲取信息,反之則不然。 六、研究結論 1.雖然目前農村媒介類型豐富,但手機和電視是當今農村居民最常接觸的兩個媒介,且手機使用頻率及時長高于電視。但大部分農村居民認為手機接觸到的內容可信度不高,更多是打發時間和娛樂消遣的工具。 2.年齡較大、文化水平不高、收入水平不高、區域發展滯后地區的農村居民群體更喜歡看電視,反之則不然。農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,通過媒介主動獲取知識、主動學習意愿不強,對科技教育、文化信息類節目興趣不高。 3.老人和兒童是農村居民群體中電視的主要用戶。老人受教育程度低,喜歡容易看懂又有趣味的戲曲歌舞、電視劇等節目類型;兒童在媒介信息接受相對滯后的情況下,不論年紀大小,普遍喜歡收看動畫片。 4.農村居民勞作強度較大,教育水平也有限,勞作之后希望看到既容易看懂又有趣味,具有放松身心、緩解現實壓力作用的節目,喜歡的節目類型是新聞資訊、軍事和娛樂,收看電視通常是在晚飯前后,普遍集中在晚上7~11點之間。 七、提升路徑 1.要加大反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果的內容創作力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,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關系農村居民的民生福祉,也是節目內容創作的富礦。通過電視劇、紀錄片、文藝節目等內容形式反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果,生產更多主旋律和正能量內容,以獲得更多農村居民的喜愛和認可。 2.內容青春化,積極靠攏農村年輕收視人群 農村年輕群體已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。在節目內容創作上,應該主動面向年輕受眾轉型及升級,建立并打通與年輕群體(YZM世代)的對話渠道,通過貼近年輕群體生活的語態、喜好、話題建立與他們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聯絡,以全新思路與新穎內容走近農村年輕受眾。在傳播手段上,要積極運用新媒體端口,善于運用H5(超級文本標記語言)、Vlog(視頻網絡日志)、短視頻等輕量化產品實現輕傳播、快傳播。 3.策劃農民體育賽事精品欄目,打開對農傳播新格局 體育賽事有著強大的流量吸引力,層出不窮的賽事熱點為傳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。體育節目群眾參與積極性高,社交性、互動性強,不僅適合大屏傳播,在小屏傳播中也將亮點不斷,而且還和娛樂節目有著天然的融合基因。尤其是很多奧運冠軍、體育明星都來自于農村,更能吸引農村居民的關注與參與。 4.打造鄉村文旅融合節目,助推地域品牌走向全國 旅游已成為社會大眾最重要的娛樂休閑方式,當下,國內游、鄉村游異常火熱。鄉村文旅節目不僅能為城市觀眾提供最全面的指南,也能成為農村居民推介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“窗口”,帶動當地農村居民增產增收。 5.在對農傳播過程中運用最新的媒體融合技術 5G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已成為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要“加速器”。總臺2021年春晚中,已率先采用了AI+VR裸眼3D演播室技術。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,腦子活、反應快,喜歡接觸新興事物。要抓住他們的心理,善于在對農傳播過程中運用最新的媒體融合技術,這將對未來新一代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、農村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。 6.建立專屬社群,善用“互聯網思維”制造熱點話題 伴隨著手機媒體的普及以及農村居民對短視頻的喜愛,如何做好大小屏內容的結合、長視頻與短視頻的結合、傳播與服務的結合、收看收聽與互動交流的結合是提升農村居民媒介素養的重點。要用“互聯網思維”顛覆“傳統思維”,在傳播內容設計之初就精確定位用戶,提前預設和埋伏可能引發用戶關注和討論的“話題”,要自帶社交屬性,制造熱點話題,引發用戶自發性傳播。 八、總結 本次調研發現,農村居民在媒介的使用和接觸上主要通過電視、手機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。鄉村振興離不開媒介的力量,現代化農民應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。媒介素養的提升需要媒體從業者在內容設計、生產、制作、傳播的全過程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群體的需求、表達方式、媒介接觸習慣,在節目內外與用戶產生持續性的強連接,制造共性話題。
注釋: ①孫夏卿:《新媒體時代農民媒介使用的現狀與特點分析》,《聲屏世界》2020年第1期。 ②藍麗娟、林小彬、黃婕:《鄉村振興背景下閩東農民媒介素養調查研究》,《鄉村科技》2021年第21期。 ③鄭富銳、吳楚恩:《農村居民網絡素養現狀研究—基于兩廣地區農村的實證調研》,《東南傳播》2021年第7期。 ④劉思雯:《河北省貧困縣居民媒介素養調研——以邢臺市臨城縣為例》,《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》2020年第1期。 ⑤李花:《甘肅省古城村農民媒介使用情況調查》,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,2020年。 ( 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節目中心 段廣宏 黃澤垚 金妍 ) |
|||||
|